更新时间:2025-09-03 09:02:14
电影讲述了刑警队长马哲在调查一宗连环杀人案的过程中,面对不断荒诞离奇的现实,内心逐渐陷入不安与疯狂的故事。电影奇迹般地跳脱出文艺片不叫座的命运,在赢得观众较好口碑的同时票房也突破了三亿大关,尽管评论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总胜过曲高和寡的叫好。纵观影片,既有以马哲为主的传统的男性气质,又不乏群像化的超前的男性气质,同时马哲的理性特质也蔓延到了荧幕外观众的脑中,使电影内外构建出一种颇具迷影趣味的良性互动。但毫无例外,影片中男性气质的过剩实际上是一种“回光返照”,持有男性气质的个体结局或破碎,或妥协,实际上是过去时代狭隘的劣根性所酿成的必然悲剧,不过能对当下仍欠缺包容的社会产生一定的人文关怀,从而引发观众的感触和思考。
男性气质,是指与女性气质相对的具有一定可塑性的人格特质,它由社会建构并内化于男性个体,男性在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指导下维系着自我概念和行为的一致性。传统的女性气质是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感情型的、缺乏抽象思维的;传统的男性气质是野心勃勃的、阳刚的、冷静的、理性的、注重抽象思维的。《河边的错误》文本中经常提及的“在云南立的三等功”,即为马哲野心勃勃男性气质的象征性符号。在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思想中,“建功立业”的价值观念似乎与男性牢牢绑定在一起,深深镌刻在男性的基因里,并世代相传形成大众潜意识。影片中的马哲,着了魔似的询问妻子与战友是否记得自己在云南所立的三等功,表面看有些吊诡,让人捉摸不透,实际上是其野心勃勃、远大抱负男性气质的外化。不过直到最后,他也没有找到在云南立的三等功,内心的郁结迟迟得不到排解,便会纠缠着自己的思绪,进而阻碍前进的步伐,这种失意为勃勃野心奏响了四面楚歌,意味着其男性气质的行将就木。尽管导演在结尾象征性地给予马哲另一个三等功作为慰藉,但可以很明显发现,马哲眼中早已失去了曾经查案时的光芒,这种迟来的补偿,对他男性气质的恢复无济于事,类似一种灭亡前的“回光返照”。马哲之所以被“三等功”执念荼毒得如此深,或许是因为他早些年在云南误食菌子所造成的滞后的致幻反应,甚至整部影片都是马哲混乱梦境的一环。
如果说“三等功”对于男性气质的塑造尚不明显,那么“香烟”则是将马哲过剩的男性气质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然后狠狠地摔倒地上。纵观中外文化,吸烟常被认为是男性气质的标志之一。男人吸烟往往与自信、成熟和坚强的品质挂钩,这与传统的性别角色期望相符。在《河边的错误》中屡次出现的吸烟场景,配合通篇使用16mm胶片拍摄,从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粗砺朦胧的复古感,给画面笼罩了一层烟雾缭绕的“Y世代”滤镜,同时也为马哲男性气质的展露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夜晚追凶未果后,马哲的理智气质首次遭到现实的碰壁,他急需抽根烟使自己保持冷静。但当马哲躺在幺四婆婆家床上仰视天花板的时候,吞云吐雾的他碰巧发现了幺四婆婆与疯子的秘密,并通过冷静理性的模拟实验得出疯子的杀人动机。在烟雾的氤氲下,马哲如同寻求真相的卫道士,于他来说这是一次男性气质的恢复。不过现实的频繁碰壁让马哲过剩的男性气质每况愈下,精神状态也从理智转变成疯癫。尽管他在餐馆看到一旁坏笑的疯子,却也分辨不出现实还是幻想,索性继续沉浸在香烟所编织的乌托邦中“自生自灭”。曾经清醒、理智、自信且富有进取心的男性气质,也随着烟雾的消散化为乌有。结尾处家里的饭桌上,马哲罔顾妻子怀孕的事实,依然我行我素地抽烟,让观众深感生理不适与心理困惑。虽然吸烟是具有强烈男性色彩的行为,此刻却建立在伤害妻子的前提上,这种举动不理智、不冷静且对家庭不负责任,导演采用了更为极端的方式以展现马哲男性气质惨遭碰壁后的“回光返照”,加上一镜到底的设计,适合观众进行长时间的审判与思考。
除去主角马哲,电影中配角们所流露出的男性气质同样值得研究。这些与众不同的特质虽在当今社会早已司空见惯,但放到上世纪末宣扬单一价值取向的时代,显得足够超前,甚至会被当成异类而遭到歧视。如果说马哲代表的是传统男性气质的幻灭,那么他们代表的即为超前男性气质的夭折。打算一睹凶手芳容的男孩,最终惨死桥上,这是思想自由的夭折。当然男孩从未受到歧视,但当他向马哲表露好奇心时却被父亲试图阻止,从细微的举动能感受出旧时代不允许好奇心作为一种特质(不分性别)存在的残酷与狭隘。工厂诗人王宏,不敢公开与学生钱玲的地下恋情,结果惨死河边,这是爱情自由的夭折。王宏之所以不敢公开恋情,一方面是因为出轨的理亏,更大的缘由在于自己的落魄与丑陋。千百年来,“男强女弱”“门当户对”始终是大众心里对于婚恋观念的刻板印象,而它本质是男尊女卑的产物,王宏用生命控诉了这一病态的婚恋观念,并透露着平等自由甚至“男卑女尊”的男性气质。身患异装癖的理发师许亮,最终因秘密被外界发现跳楼身亡,这是穿衣自由的夭折。许亮超前的性格特质,是阴柔、女性化的,但这种男性气质并非懦弱与克制,相反,许亮最后用跳楼来飞蛾扑火地报复狭隘的世俗价值取向,也算是对如今逐渐多元的男性气质的一场献祭。
河边的错误,也是时代的错误。影片中所展现的传统与超前的男性气质,都因旧时代狭隘的惯性走向灭亡,这些过剩的男性气质仿佛一次次默契的“回光返照”,至少能在破碎前竞相绽放出最美的花朵。不过由于故事本身荒诞离奇的特性,给结尾留下极大的解读空间,所以直到影片落幕,观众也尚未从沉浸的观影体验中缓过神来,不断推理与讨论案件动机与故事走向。由此可见,马哲理智的男性气质也蔓延到了第四堵墙,影院的观众如同cosplay了一回查案的协警“小谢”,使虚拟与现实构建出具有迷影色彩的良性互动,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更大程度地发挥电影的长尾效应。尽管当下对另类的男性气质与价值取向仍欠缺足够的包容,但可以通过这部电影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产生一定的人文关怀,从而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生生活活|这奇奇怪怪的片子,适合一言不合就放VCR么
下一篇:第四期精彩